我国的数字化开始于2003年,青岛广电2005年最早在全国率先完成整体平移。六七年过去了,青岛老百姓家里的机顶盒绝大部分还是当时平移时的机顶盒。其他最早实施数字化平移的城市情况也大都如此,当初发放的机顶盒除了报废的之外,基本没有下岗,坏了之后修好了再用。很多运营商当初认为机顶盒价值小,可以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向更高性能过渡的设想基本落空,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首先,机顶盒实际上是广电网络的资产,而不是最终用户的消费品。
尽管各个广电网络公司以各种理由“免费”发给用户机顶盒使用,甚至有的还规定机顶盒产权属于连续使用若干年的用户。但机顶盒和智能卡在离开所在网路后就成了废品,所以从实质上讲,不管产权如何划定,机顶盒和智能卡仍然是网络公司的资产,用户除了用它收看所在广电网路的电视节目之外,没有其他作用。在没有形成一个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机顶盒市场之前,在一个很小、很封闭的范围内,站在公正的角度,让用户花钱购买机顶盒其实并不公平。
老百姓自己掏钱购买机顶盒的情况,主要是家里的第二、第三台电视机,但这种情况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并且功能要求和第一台机顶盒一样。而且在三网融合形式下,第二、第三台机顶盒有逐渐被IPTV机顶盒或者智能网路电视取代的趋势。从另一个方面,老百姓对有线电视的内容一直不满,让他们花钱再高价买一台机顶盒,尚缺乏吸引力。
广电网络忙了这么多年绞尽脑汁想出的各种增值服务,例如网页广播、股票广播,几乎没有用户买账,机顶盒的作用还仅仅停留在“看电视”三个字上,后来的“用电视”概念主要是指互动电视,也是在“看电视”的范畴。而现在随便一台机顶盒都可以实现“看电视”的功能。也就是说,只要机顶盒还可以用来看电视,就没有将它扔掉的必要;即只要机顶盒不报废,它就一直为运营商工作。
除非广电运营商变得很有钱,否则作为手头并不宽裕的广电运营商也一定本着机顶盒能用则用的原则,没有哪个财大气粗的广电运营商用几年就把机顶盒换掉。
其次,机顶盒寿命长,自然增加量和损耗数量少,运营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
几万台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台的机顶盒加起来是广电网络的一大笔资产。机顶盒中没有高发光、发热器件,如果没有雷击等外部因素损坏,其使用寿命还是很长的,有人估计,质量好的机顶盒很有可能比电视机的寿命还要长。
当广电运营商数字化平移完成之后,机顶盒市场急剧萎缩。一两年之后,为了应付少量新增用户和机顶盒损耗的用户,广电网络基本上倾向于采购与原来平移时候的型号相同的机顶盒。由于每次所采购的机顶盒的数量不多,难以对厂家提供高端机顶盒,形成有效吸引力,即使有了高端机顶盒,如果不改变原来的技术体系,高级的功能也用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老型号的机顶盒淘汰之后,对新采购的机顶盒的要求还是局限在“看电视”上,于是对新型的机顶盒的要求还是不高。
现在的用户习惯千差万别,已经被分成了一个个小众群体,需要有海量的应用来满足分众个性化的需求。但因机顶盒技术平台封闭,运营商分散,甚至连整合之后的省级广电网络在各个地方的技术标准也各不统一,仅仅靠广电运营商和机顶盒厂家,无法开发出除了“看电视”之外的其他能够吸引用户的应用,这样就不可能产生像手机应用那样的市场需求驱动,导致对机顶盒的要求不会太高,需求将长期停留在“看电视”的要求层面,机顶盒技术进步缺乏前进的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机顶盒技术的发展缓慢是因为封闭的经营和封闭的技术所致。需要采取统一技术标准,采用下载CA技术的措施应对。广电终端产业活力不足,大家公认的原因是整合进度缓慢和各地技术标准的封闭及不统一。整合速度慢源于体制的不畅,技术上的封闭和不统一的原因是各地采用的加密CA技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