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热点聚焦
  • SG8131成为国内首款通过HDR10+认证的信号发生器
  • 喜讯!实验室两项团标获得颁布实施
  • 2022中柬老地面数字电视创新示范项目培训研讨会在京召开
  • 实验室受邀举办古巴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及运营管理研修班
  • “一带一路”海外推广DTMB-A系统设备遴选测试专家评审会召开
  • 实验室示范项目入选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
中国电视期待自己的“模式”
发布作者: 文章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发布时间:2013-10-30 17:13:00 浏览次数: 字号:

 
    尽管刚播出3期,但《爸爸去哪儿》俨然红透网络。这档由湖南卫视制作的明星亲子真人秀,收视率持续居高不下,并演变为全民话题。好评声中,也有网友表示遗憾:可惜不是咱们自己的原创。原来,这个节目的版权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
 
    引进海外模式,确实让国内电视变得好看了,但隐忧仍存:洋模式被买光后,我们的电视台又该怎么办呢?
 
    补课:买模式“逼迫”中国电视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从某种角度而言,买模式无异于“抄近道”。对于收视率的冲动,让各家电视台勇往直前。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模式热情”,暗藏着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缩影。由于起步晚,最初的电视从业者构成庞杂且专业度不高。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眼光开始投向海外。“这边拿一点那边拿一点,抄台湾、抄日本,后来抄美国。”《中国梦之声》总导演王磊卿坦言,“在山寨过程中,尽管学了很多表面的东西,但精髓的东西做不到。”
 
    中国电视团队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从生硬山寨“欧美日”,到主动购买模式版权,展现出进步的迹象。“现在中国电视进入到模式时代、电视大片时代,这可能是中国电视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王磊卿说。
 
    事实上,国外优质节目的版权授权,不只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中每一个细节。“大到舞台、灯光,小至主持人服饰、站位等都有详尽说明。这一切包括了这档节目初创以来及在输出国播出的所有经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介绍。
 
    节目模式的海外输出,就像麦当劳一样,需具备高度标准化才能在不同国度获得成功。对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经验的学习,客观上提升着中国电视制作行业水准的基准线。
 
   “我们一直以来总喜欢讲一句差不多,但其实电视产业化最核心的一点,是分工的精细化、流程的细致化。做不到这点,浪费与损失会更大。”王磊卿说。而引进模式,恰恰“强迫”中国电视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一家制作团队表示,灯光、舞美、音响配备、外路设备、真人秀拍摄团队、后期剪辑等各个制作环节,都被模式逼着“不断去弥补各种不足,各工种不断努力学习去达到模板的要求”。
 
    而更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电视在补课。“我们花了几年时间,走了国外十几年走的路。”《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如此形容。
 
    惰性:“拿来主义”暂时可保收视率,却抹杀原创动力和能力
 
    引进模式的“井喷”,也让一些人产生“错觉”??我们的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是多么不需要创新,有钱的可以买国外成熟的节目形态,没有门路的只需在现成模式中拼拼凑凑。
 
    “国外节目大多经过市场检验,成本低、风险小、回报高。相比之下,原创节目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不仅风险大,还可能失败。”中国美术学院影视系老师刘靓婷认为,买模式被国内电视人视为保证收视率的最速成方法。
 
    “引进模式,可以减少很多在节目策划创意过程中无谓的内耗和怀疑。”中国梦之声执行总导演严敏从技术角度解释这种“拿来主义”,“直接用模式可以让大家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做。”
 
    然而,海外模式毕竟是多年研发积累的成果,并非用之不尽。“现在,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已经快买光了,你不能指望再过个两三年,又能出来十几个模式给你选。”陆伟担心,一旦洋模式后继乏力,中国电视台又该怎么办?
 
    更大的危机,在于对模式的跟风正在加剧中国电视自身的惰性,抹杀原创动力和能力。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大家都忙着“吃快餐”,“创新对现在的环境来说不太现实,都在追求收视率”。深圳卫视制片人易骅则表示,由于电视人和观众的心态浮躁,甚至容忍不了让节目有一个成长的空间。
 
    乱象已经出现??有卫视将抢购海外版权视为一场金钱游戏,为某一模式开出天价抢购或扰乱市场。在他们看来,抢到一个“靠谱”的海外版权,是自己在新一轮电视业洗牌中生存下来的关键。一旦“赌赢”,就能拉高卫视整体的广告报价和销量。“一档好的节目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需要储备原创人才和丰富经验,并付出大量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智力成本。”刘靓婷坦言,抄近道又站不住,学到东西过眼即忘,急功近利让中国电视丧失了原创阵地。
 
   “电视进入到卫星时代以后,这种竞争在一个阶段当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肯定不会持续太久。”王磊卿预测,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很多卫视可能会在比拼中慢慢掉队,“中国电视会进入一个强者共舞的新阶段。”
 
    求索:买“点子”做本土化移植,学习如何把创意落实为模式
 
    在一片“国外翻版”中,浙江卫视前不久推出的原创综艺节目《我不是明星》,显得有点“另类”。这档小制作节目,邀请一群“星二代”进行才艺真人秀,数周蝉联同时段收视率第一。该节目制片人吴彤说,由于是原创,不用支付昂贵的版权费,节目成本只是一般大制作的1/10左右。“不是花钱越多,观众越买账。有些节目请来非常大牌的导师,但无论节目评价还是收视率,都与投入不成正比。”浙江卫视宣传总监王征宇表示,只有节目有创意,契合观众收视习惯,才能打动人心。可惜,这样的原创节目目前依然是“小众”。王磊卿认为,“要以比较平静、开放的心态来看,模式就是一个商品。”《舞林争霸》总导演徐向东更直接,“当你没模式可买了,市场自然会推动你反省,你必须得自己来。”作为市场先行方,《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已开始着手考虑这一点。“未来几年一定是模式的竞争。如果要进一步提升,不是再去购买国外模式,而是一定要原创模式。”陆伟说。陆伟也透露,去购买可能形成模式的“点子”,也将成为另一种解决方案。“国外有大量非常小的个人工作室,它不生产模式,也不做电视综艺节目,只是拼命给你出创意,其中很多创意我们是有可能拿来进行本土化移植的。”
 
    当然,创意之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完善模式的过程,从想法落实为模式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说实话,我们现在也不会,还是需要继续跟国外模式撰写团队学习。他们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知道怎么把脑海中一个好的创意写成一个可执行的好的样本。”陆伟说。
 
    王磊卿预测,中国电视经历购买模式阶段以后,未来会经历一个新阶段,即所谓中国电视人和国外模式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模式的阶段。“如果说现在一下子走到全部靠我们自己原创,还为时尚早。下一步很可能是和国外模式公司进行紧密合作,创作出拥有我们自己版权利益的好的模式,最后再完成我们自己的原创模式。”
 
     传工信部敲定4G发牌吉日:最早本月下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