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们买不起好剧?”3月30日下午,江苏城市联合电视传媒公司、北京影视、河南都市、广东南方、浙江科教、山东齐鲁六家频道共同成立“地标联盟”,联合购买优质电视剧。
电视剧向来是电视台的资源制高点。由于价格高、制作周期长、发行模式的局限性等问题,目前大量好剧都被省级卫视垄断,地面频道拿到好剧并不容易。
然而,与省级卫视一样,电视剧对地面频道的收视贡献不可小觑,且地面频道需求量很大。据统计,2013年18:00~24:00时段内,全国154家地面频道共播出2300部电视剧。
江苏城市联合电视传媒公司总经理于勇表示,“地标联盟”增加了地面频道购买好剧的价格优势,六家地面频道联合给出的价格相当于一家一线卫视的出价,且六家地面频道对于强情节类型的电视剧口味一致,更容易联合购买。除此之外,六家频道可以联合颁奖、联合宣传、联合定制,放大平台优势,提升整体购剧实力。
记者从会上获悉,倘若未来电视剧“一剧一星”成为可能,在电视剧发行市场上,“1+X”模式(1家省级卫视+X家地面频道)或将成为主流。
事实上,目前电视剧发行模式相比前几年已有明显改变,各个地面频道购剧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地面频道两级分化十分严重,一些地市台的确存在剧荒现象,但此次'地标联盟'中的六家频道均为强势地面频道,在购买优质剧目上更具有话语权。”山东齐鲁频道总监徐龙河说。
在目前的电视剧购销市场上,地面频道联合购剧是否可行?地面频道购剧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广电独家与微友分享下文,深度解析近两年地面频道的购剧实情。
“我们目前就是在等米下锅。”在谈到今年电视剧的采购情况时,一位地面频道的总监这样说。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已然进入了高产量、高投入的“大剧时代”。在这个大剧时代,有将近一万集的电视剧由于产量过剩,囤积在制作公司手中,面临着播不出去的尴尬,而一些地面频道却因为平台和资金的弱势,在此时闹起了“剧荒”。
地面频道的尴尬
“剧荒并非个别情况。”石家庄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王君花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卫视的电视剧播出计划已经排满明年,一些电视剧甚至出现了排不上号的情况,而地面频道的购剧人员却还在茫茫剧海中寻找今年播出的剧目。
并非电视剧在产量上供不应求,也并非市场上没有好剧,而是价廉物美的东西太少。“要好剧,还要便宜”成为了各地面频道之间心照不宣的一条购剧铁律。“囊中羞涩”是目前地面频道普遍面临的尴尬。
据了解,2012年,江苏卫视的购剧经费10个亿,湖南卫视2012年新增加了“金芒果独播剧场”之后,更是将购剧投入扩充至15个亿,而东方卫视单单用于投拍自制剧的经费也已达到2-3个亿。同各卫视的财大气粗相比,地面频道已然跌在了拼剧的起跑线上。
以地面频道中的强势者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为例,2012年该频道购剧经费7000万元,在地面频道中领先,但与卫视十几亿的投入相比,也仅仅只是个零头。虽然浙江地区的地面频道在购剧上略强于其他省市,不过,据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总监陈方柱透露,2012年频道的购剧经费也不超过3000万元。
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近年来,电视剧演职人员薪酬暴涨,直接导致了电视剧成本的翻番上升,“剧很贵,好剧更贵!”这是近年来电视剧交易市场的真实写照。曾经的赵薇版《京华烟云》成本80万元/集,戏中大腕儿云集,可谓当年的大剧。而现在,单集80万元左右的戏只能被视为一般水平的剧。
从购剧的单集价格上来看,2006年前后,卫视买剧的一般价格为8-10万元/集,随后的两年升至12万元/集、25万元/集,到2011年前后,一般水平的剧,卫视首轮四颗星购买的均价已达40-45万元/集。
相对于卫视的涨幅情况,地面频道的涨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以江苏地区的城市台为例,2006年前后,该地区城市台买剧的一般水平是4-5万元/集,六年之后的今天,这些电视台买剧的平均价格仍然在5万元/集左右徘徊。显然,这与电视剧成本上涨的幅度不相匹配。
目前,一些一类价格地区买剧也只能出到卫视的零头,以北京地区为例,地面频道买剧最高的价格水平为7-8万元/集,与之水平相当的是江浙地区,有消息称,当年张纪中版的一部金庸武侠剧在浙江影视频道卖到了9万元/集。湖南地区的地面频道买剧的水平在2-3万元/集,而另外一些弱小地区的地面频道连单集一万元都出不起,只能出价几千元一集来买一部剧。
无论是对于卫视还是地面频道来说,电视剧都是其提升收视率的利器。由于大部分地面频道对于电视剧的依赖程度十分严重,一旦电视剧的收视上不去,整个频道的收视都会受到影响。电视台的购剧经费来源于各自的广告创收,广告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能否出得起钱买剧。据了解,湖南地区的一些地面频道每年广告收入不过几千万元,而即使是买剧上能出到相对高价钱的浙江地区,频道每年的广告收入也不过2-3个亿。
2012年,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地面频道的面前。由于电视剧中插广告的取消,使得电视剧播出时段的广告时间相对缩短,电视剧的广告承载量急剧下降,而随之带来的是单位时间内广告价值的提升。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广告成本的增加,一部分广告商为了保证覆盖面和宣传影响力,很有可能舍弃地面频道的广告投入,集中资金来确保上星广告。这对于地面频道的购剧资金无疑又是一个挫伤。
据了解,目前地面频道提升收视率的法宝除了电视剧之外,还有自办新闻栏目。不过一些以自办新闻栏目为主的频道在电视剧方面也丝毫不放松。齐鲁频道虽然全天已有超过10个小时的自办栏目,但当谈及购剧问题时,该频道总监徐龙河依然感慨:“电视剧很重要!不可小视。”据该频道总编室主任许振透露,2012年打造黄金档的剧目,全年需购买1000集,约30部左右的电视剧。
4+X,天上欢喜地上愁
地面频道越来越难买到好剧,这并非是近两年来形成的趋势。事实上,这颗苦果早在六年前就已被竞争对手埋下。
在2005年11月下旬的四川电视节上,武侠剧《雪山飞狐》的内地独播权被浙江卫视以85万元/集的价格购得,该剧不仅创下高记录的卖价,同时也成为了第一部在省级卫视平台上首播的国产电视剧。随后,浙江卫视宣布了一条更具震撼力的消息,未来浙江卫视将采取“4+1”的新购剧模式,联合3家省级卫视和1家地面频道,共同出资购买电视剧,这5家电视台共同拥有所购剧的全国首播权。至此,电视剧仅由地面频道首播的年代一去不返。
2006年之前,电视剧的首轮播出平台通常是地面频道,“一些电视剧发行方恨不得将全国31个省市的地面频道都铺一遍。”自“4+1”的购剧模式被提出之后,新的购剧模式又演变为“4+X”,即4家省级卫视和X家地面频道,通常X不超过8家 。
“4+X”的购剧模式无疑是“喜了上星台,愁了地面台。”这种模式使得电视剧发行的主攻方向转向了卫视,地面频道被迫退出了电视剧播出平台的第一阵容。
在王君花看来,现在的地面频道和央视、省级卫视所处的是同一个竞争市场。以石家庄电视台为例,该地区一共能收到89个电视台,其中央视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省外的其他卫视也占据30%以上的收视份额。作为一个地面频道,石家庄电视台只能主打本土市场,不过,本地观众在收看时显然不会考虑播出平台的地域性,“正如消费者在买东西时看的只是商品本身,并不在意是本土品牌还是外地品牌。”站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但实力却悬殊巨大,地面频道自然是处于弱势。
此番言论也得到了陈方柱的认可,他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目前地面频道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省级卫视,尤其是在“限娱令”之后,卫视在短期之内研发新节目难以保证收视,于是采取最保险的方法——开始大手笔拼剧,一些好剧都已被卫视垄断。
在电视剧制作方看来,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卫视既然花了高价买剧,自然希望所购的剧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是首播,而非二轮剧,以此来提升收视率和广告价值。目前,不少卫视购剧时都会提出,所购剧只能发行不超过8家地面频道,更有甚者还会提出禁止在地面频道首播,直接上星以保证所购剧在全国的首轮效应。
“目前电视剧成本已经上升到不进入上星就必然亏损的局面。”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裁王鹏举说。假如一部成本60万元/集的戏,卖给上星卫视45万元/集左右,几家地面频道加起来卖到30万元/集,再加上网络版权和二轮的销售,基本可以有50%的毛利润,但如果一部单集成本100万元的戏继续按照这种模式发行,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亏损。“只要超过100万元/集的剧,就只能盯着一线二线的卫视去拼。”
价高者得,这条铁律适用于任何一种市场,电视剧交易市场也不例外。以地面频道3万元/集的价格买剧来算,10家地面频道一共可以出价30万元/集买剧,而这样的价位仅仅一家二线的卫视就能出得起,价格的弱势使得地面频道已经失去了市场话语权。而去年在电视剧购买市场上崛起的视频网站也已争得一席之地,实力目前已经超过了地面频道,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好剧在视频网站上就能卖到50-60万元/集,这样的价位即使15家地面频道加起来也仍然买不起。
过去电视剧制作方十分看重在央视平台的首轮播出,而如今,成本高昂的电视剧使得制作公司更加追求投入产出比,看重资金的快速回笼。由于央视的播出需要中宣部审批,并且给出的价位并不比卫视高,很多制作公司直接奔着各大卫视而去,央视也正在逐渐失去优势。之前湖南卫视热播的《夫妻那些事》,随后也登上了央视八套的黄金档,作为二轮剧播出。
卫视的巨大影响力和视频网站的崛起,使得诸多制作公司在发行之初最先看重各大卫视,其次是视频网络市场,最后才考虑地面频道。在这种局势下,地面频道只能退而求其次。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发行总监张培告诉记者,由于买不起高价的首轮剧,许多地面频道开始考虑购买某些二轮播出的剧目。“目前我们只能买几部首轮剧,再挑选一些经典的二轮剧来补充。”和每一家地面频道的处境一样,长沙电视台经贸频道的副总监路敏也很无奈。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大的影视公司实行了阶梯式生产,针对一线、二线和地面频道设计了不同档次的电视剧,产销提前定位。《雪豹》和《黑狐》两部剧就是北京梦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产销提前定位成功的例子,这两部剧均为 四川卫视独播,价格并不贵,在50~60万元/集,二轮依然卖得不错。
在制作方看来,电视台购剧的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实力强的电视台能出得起高价买好剧,收视提升,广告创收增加,实力进一步强大。而弱势电视台买不起好剧,广告创收上不去,自然无法翻身。马太效应是电视台永远也绕不出的圈子。
团购剧,美丽的传说?
一家地面频道势单力薄,如果联合起来,能否在好剧的拼夺中分得一杯羹?
实际上,地面频道“团购剧”并非新鲜事,不少城市电视台都组织了省内购片联合体。比如黑龙江省的城市协作体,每年大约购买15部左右的电视剧;2004年,广东省内21家城市电视台曾联合购买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的全省版权,并于第二年在各台同时联播。这种购片协作体大多是自发组织,通常由各台出资,由省会台担任会长台,组织省内各城市台联合购片,分摊成本。但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各台出资多少、究竟选什么片子等问题成了主要分歧,如果分歧严重甚至危及到购片联合体的生存。
在这方面,江苏城市电视台协作体显然更加成熟,该联合体早在1987年就已成立,目前已经联合了江苏省内所有的地市级台,并且在2005年成立了江苏城市电视联合传媒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南京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总经理于勇告诉记者,联合体不仅集合了资金,还提高了江苏城市台拿到好剧的砝码。
由于各城市台互相不覆盖,无需协调同时播出的问题,而购剧出资的多少也经过各台的商议达成了一致。南京台作为“老大哥”,过去通常都会出资50%,现在虽然降低了,但仍然保持在40%,剩余的60%就由各台根据每年的广告收入折算成比例,以此确定各自需要投入的资金数。
最难解决的问题不是各自出资多少,而是买什么题材的剧。对于各城市台来说,地域性太强的剧不能购买,只能选择比较大众化的。据于勇透露,2005年公司化以后,联合体对各台尤其是收视比重较大的台做了一些收视情况的调查,根据各台提供的收视数据,对收视人群和收视好的剧进行分析,并绘制成圆形图。“同心圆或者各个圆交集的部分就是购剧时优先考虑的题材。”于勇说。根据收视数据的分析,目前江苏城市台共识最多的就是40岁以上、偏女性题材的剧。
如果这种联合能继续扩展成全国范围的,也许就能改变地面频道购剧的困境。但显然,制作方和地面频道对此的态度都不太乐观,因为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
在制作方看来,即使十几个地面频道联合起来,实力仍然抵不过一个二线的卫视,联合全国的地面频道无疑是一个项浩大繁琐的工程。而一些地面频道则认为,目前各个频道的广告收入从几个亿到几千万元不等,各自的购剧经费也差距甚远,一些台的购剧投入太少,甚至有一些地市级以下的电视台已经不再买剧,直接开始盗播电视剧。联盟协调起来十分困难,由谁来牵头更是难题。
不过,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了这种尝试。CUTV城市网络电视台共联合63家城市台,这虽然是一个新媒体性质的联合体,但如果能够联合起来购剧,力量也不能小觑。CUTV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有联合购剧的意向,但具体能否实现还需和63家会员台进行探讨。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节目生产公司,光线传媒早在2006年就已联合100多家城市台成立了联购网,共同购买节目资源。虽然这100多家城市台大多为三四线城市,但串起来几乎能铺满一张全国地图。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曾透露,未来会有联合购剧的计划。不过在公司2011年的年度报表中,联合购剧并未体现在联购网的业务中。随后记者联系到王长田,他透露,目前公司会放缓这个计划,观望市场之后再做具体的安排。
近两年来电视剧市场风云多变,电视台广告形势的变动又直接影响了各台电视剧的采购,地面频道跨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地进行团购剧,究竟能否成为现实,这还需要强势的带头者和各个地面频道一起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