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并就广电改革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大家一起来探讨。我想谈三个问题:一是广电业面临的形势;二是加快广电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三是强化广电改革发展的保障。
一、广电业面临的形势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范围内高科技迅猛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党全国加快落实“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我国广电业的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想用四句话来概括广电业面临的形势。
第一句话:中央的要求很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特别是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总体要求、方针原则和工作重点等,为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总书记还专门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等作出重要论述,为推进这些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都涉及到广电工作,都对广电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句话:人民的期待很大。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相伴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意识、消费能力和鉴赏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总体呈现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鲜明特点。就广电来说,人民群众既要求内容产品的数量,也要求内容产品的质量;既希望有好的内容产品,也希望有好的服务和体验;既希望享受便捷的大众化服务,也希望有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和更多的互动、参与。大众传媒为大众。人民的需求到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跟到哪里。如何把人民群众的期待变为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为生活的现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加倍努力。
第三句话:各方面的竞争很激烈。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既给广电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既有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既有国内的竞争,也有国际的竞争。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动员力和影响力,已成为媒体中的制高点。新兴媒体深刻改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直接挑战和冲击传统媒体,用户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正在发生变化。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广电媒体按照行政区划分级设置,新媒体在发挥市场机制、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和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等方面,较传统广电媒体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应对新兴媒体的竞争和挑战,能否在竞争中走出一条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已经成为关系传统广电媒体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重大课题。
第四句话:自身的改革发展很迫切。多年来,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广电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加强媒体能力建设,广播影视舆论引导水平和传播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户户通工程、西新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等,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深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等创作生产呈现持续向好向上的良好态势。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广播影视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切实加大“走出去”力度,广播影视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广电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比如,互联网已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广电在占领这个主阵地、主战场方面,思想认识、工作措施和实际效果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再比如,广电内容产品整体质量不高、精品力作不多的问题,广电产业整体实力、活力、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广电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不够的问题,也还存在,不适应文化信息传媒领域快速变革和激烈竞争的趋势。“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加快广电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把广电业做大做强。
二、加快广电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根据广电业面临的形势,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广电改革发展,总的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和传媒发展新趋势,着力强化资源整合、优化结构布局、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广电事业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广电作为意识形态主力军的作用,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贡献。
我想,可以用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电视+”或“广电+”,来概括广电的全面转型升级。我理解,这里应该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所谓“+”,就是原有广电的升级,就是要打造升级版的广电。比如,从模拟到数字,从单向到双向、互动,从标清到高清、超高清,此外还有3D电视、3D电影等。第二,所谓“+”,同时也是增加的意思,就是广电的扩容,就是广电增加非广电的业务、功能。包括增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其他综合信息服务。第三,所谓“+”,当前最迫切的就是加互联网,就是要拥抱互联网、占领主战场。要通过加上互联网,尽快实现广电技术、内容、业务、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广电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
加快广电改革发展,实现广电全面转型升级,要着力完成好以下五大重点任务,也就是五个“大力推进”。
(一)大力推进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推进融合发展,目的是要把广电媒体打造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目前这方面的任务仍然很紧迫、很艰巨,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按照中央要求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着力强化三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不是在广电媒体之外发展新兴媒体,不是把新兴媒体当作广电媒体的“寄生物”、“附属品”,不是把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搞成“两张皮”。要强化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强化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运行体制。二是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着力创新内容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努力推出更多有效益有影响力的融合型产品业务和服务。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融合发展是全行业各级广电媒体的共同任务,中央与地方广播电视台,都应根据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径、模式。已经批准建立网络广播电视台的电台电视台,要坚持台台并重、一体发展,进一步加快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步伐,争取走在融合发展的前列。继续鼓励电台电视台台长兼任网络广播电视台台长。总局积极支持融合发展方面各种形式的探索,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二)大力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全面升级
主要是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全面提升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要强化统筹,完善标准。要坚持基础建设和运行维护并重、完善网络和丰富内容并重、传统方式和新兴方式并重,统筹考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文化需求,统筹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技术设施,统筹开展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要按照最新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总局关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指导标准,推动各地抓紧建立健全有关设施、内容、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标准。二是要巩固拓展重点工程成果。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要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向户户通、优质通升级。加快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央节目覆盖质量。电影公共服务,要在巩固“一村一月一场”成果基础上,探索向室内放映转变,探索增加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在农村的发行放映,探索解决农民工看电影难的问题。继续实施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同时扩大到有条件的乡镇。着眼于发挥广播电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独特作用,加快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工程。进一步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着力增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制作、译制和传播能力。三是要积极创新。要着眼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业务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化发展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新体制新机制。
(三)大力推进广电产业跨越式发展
目前,从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等的数量规模来讲,我国已是广电内容生产大国。推动广电产业跨越式发展,就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广电产业由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增长为主转变,着力建设广电产业强国。一是要加强引导。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在稳定数量增长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通过教育培训、题材规划、播映调控、资金扶持、评论推介等措施,切实加强广电内容创作生产的引导,努力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影视创作对影视产业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剧本创作是影视创作的基础,因此要下大力气繁荣剧本创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生产。二是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广电企业改革,努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龙头骨干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按照中央要求,积极稳妥、探索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引导民营广电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三是要完善市场。进一步深化院线制改革,着力发展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加强影视剧播映市场的建设,积极发展影视剧新媒体传播。规范促进影视产品的流通交易,认真办好相关节展。
(四)大力推进“宽带广电”战略
“宽带广电”战略,顺应了信息技术、信息服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推进信息化、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的新要求,是广电数字化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的延续与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广电的技术路线、技术政策,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实施“宽带广电”战略,就是要牢牢把握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主导地位,积极开发网络新业务,大力促进网络综合效益增长,努力使广电网络成为兼具宣传文化和信息服务特色的新型网络,更好地发挥广电网络作为国家重要基础信息网络的作用。为此,一是要加快推进网络双向化宽带化。要通过双向化宽带化建设,大力提升广电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通过接入互联网实现基于宽带广电网的多终端多屏互动,建设家庭信息中心,更好地满足用户收看节目和其他需求。二是要加快推进网络整合。要按照中央要求,扎实有效地推进整合试点,逐步建立起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运营管理体系,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参与网络产业竞争,实现快速发展、共赢发展。三是要加快推进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内容+平台+渠道+终端”完整产业链。四是要加快推进网络业务开发。坚持以视听业务为核心,在保障提供好基本广播电视节目服务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3D电视、互动电视等新业务新业态。充分发挥广电网络的优势,积极利用宽带互联网,大力拓展综合信息服务,重点发展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及相关业务,促进网络综合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五)大力推进广播影视走出去
广播影视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渠道和品牌,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负有重要责任。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广电整体实力的增强,现在已经到了统筹广电国际国内发展的重要阶段,推进广播影视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一是要以重点媒体为龙头,统筹规划、加快构建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体系。要着眼于提高议程设置水平和到达率、首发率、落地率,进一步完善全球采编播发网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统筹指导重点媒体利用多种传播形态和载体,包括利用新兴媒体,加强海外传播,增强传播实效。加快长城平台转型升级,增加用户,扩大影响。二是要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促进广播影视内容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非影视合作工程”。加强对外推介平台建设,支持各类机构和企业参加国际影视节展,进一步组织好“中国联合展台”。加大优秀影视作品的翻译和译制扶持力度。三是要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施重点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兼并、收购境外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
三、强化广电改革发展的保障
完成好以上五大重点任务,实现广电的全面转型升级,必须强化以下四个方面的保障。
(一)坚持方向。道路问题、方向问题,始终是发展的根本问题。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广播影视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无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怎样融合,无论是广电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媒体属性都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必须始终牢记媒体的政治责任,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确保广播影视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把握导向。坚持正确导向,是媒体的灵魂、是媒体的生命,其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蓬勃向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决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坚决抵制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真正使广播影视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
(三)强化管理。广播影视连结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信息权益,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加强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加强安全播出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播出各项制度和规定,全面加强监测监管,全面提高广电安全防范能力,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播出不出问题。要加强传播内容和传播机构的管理,重点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广告和网络视听节目等的管理,改进宏观调控,严把准入关、播映关。坚决查处私人非法设立台站、播出机构违规开办频率频道、擅自调整频率频道定位、违规跨地区合办频率频道问题。认真开展违规广告、违规视听节目的整治工作。对广电媒体和视听新兴媒体播出的节目,实现内容审核标准一致、管理尺度一致、版权保护原则一致。要加强法制建设,重点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的出台实施。
(四)完善政策。加快广电改革发展,政策支持非常重要。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有关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真正把政策用够用足。同时,要结合实际,重点针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建设、产业发展、宽带广电战略和走出去等,出台一些管用有效的具体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广电改革发展。
相关阅读1
广电改革还有没有“红利”?
2015年07月24日 13:17:27 科讯广电网 来源:节目一线 标签: 广电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各经济领域都在通过简政放权、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广电业也有些兴奋和蠢动,有一种观点认为,广电业以往的改革滞后于其他经济领域而形成了洼地,未来改革存在着较大的补涨行情,有望在本轮改革中分享到更大“红利”。
然而,广电业毕竟不同于一般经济领域,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喉舌功能始终被摆在第一位,其改革之路上原本设置了很多警示牌和红线,下一步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改革红利”。
所谓“改革红利”,是指一些经济领域通过制度变革和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实际上是政府对一些经济领域最大限度地开放,行政管控不断让位于市场机制,使各经济主体释放出活力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往广电业的“改革红利”主要来自于微观运行机制改革,各级电台、电视台通过制片人制、频道频率总监制、经营性节目制播分离、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多项改革,激活了栏目节目、频道频率等微观主体的活力,将传统制播体制下的“内容+广告”营收模式做到了极致,因而最大限度地分享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
但就资产增值、综合收益而言,各级广电媒体凭借其自然垄断地位及体制资源优势而获得的“体制红利”更为丰厚。特别是各级广播电视台充分运用其作为主流媒体所拥有的行政、政策、财政、土地、税收等体制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升级换代和资源整合、规模扩张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体制不论对于强势台或弱势台,都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及竞争力,广电媒体从市场上获得的最大红利实为“体制红利”。此外,因体制壁垒将来自境外、业外的一切竞争对手屏蔽在外面,故相当一部分“改革红利”也是由“体制红利”转化而来的。
“改革红利”与“体制红利”这两种完全不同,甚至几乎是矛盾、对立的收益方式,如此奇妙地统一于各级广电媒体身上,为他们带来了一段好时光。而改革的全面深化意味着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对现行体制及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动刀,对于纯竞争性经济领域的企业(特别是民企)当然是利好,而对于广电业就未必是利好,实际上是大幅度削减其“体制资源”及“体制红利”。
从广电业内来看,各级广电媒体对“体制资源”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几家省级巨头如今翅膀硬了,想在信息传媒市场和资本市场飞得更高更远,就越来越感到现行体制已成为束缚手脚的桎梏;但是对于三四线省级台和绝大多数市、县级台来说,体制是“护身符”、“不死药”,而体制改革倒像是“催命符”,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已形成一个悖论式怪圈。
广电改革的全面深化无法靠自身力量来完成,只能靠来自市场和行业外的增量来撬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异军突起堪称最大的增量,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不仅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媒行业边界,也改变了传统广电媒体的面貌及禀赋,并将原来几乎风吹不进、水泼不进的广电制度体系撕开一道口子。因此,媒体融合时代业界应当赋予广电改革的“红利”以新意涵:
一是通过推进传统行业内的资源重组、结构调整,提升广电行业的整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是通过冲破传统事业体制推进广电传统业务和新业务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是通过互联网化转型提振广播电视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四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于传媒规律、市场规律的现代传媒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相关阅读2
盘点中国电视业的八大畸形发展
2015年07月22日 09:45:21 科讯广电网 来源:媒介360 标签: 中国电视业
2015年的中国电视行业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风风火火地走完了上半年的历程,回首这半年来,电视圈依然乱象丛生,电视剧的创作、发行及编播格局发生颠覆性改观,晚间电视荧屏出现综艺热电视剧冷的怪相,电视行业格局的震荡和变动不止。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拜金价值观无孔不如地渗入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逐步沦为以逗乐观众为终极目标的创作。重口味、缺乏内涵的作品大行其道,成为吸金利器,随着商业化生产流水线化,电视剧收视和电影票房找到了肯德基的“鸡翅速成”大法。
在此,本文罗列了中国电视业发展过程中的八大病态,作为警醒。
一、七成电视剧收视不及格,制作费与演员片酬配比倒挂
2015年,由于实施一剧两星政策,卫视晚间电视剧播出体量有所减少,但在上半年播出的电视剧中,绝大多数也收视奇低,成为“炮灰”。根据CSM50城数据,收视率超过2%的只有一部跨年播出的《武媚娘传奇》,收视率超过1%的少之又少,且大多集中在湖南卫视的独播剧中。而70%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低于0.5%,属于不及格。
造成这样的结果,不能仅仅归咎于一剧两星政策,而是因为,电视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在资本的驱动下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当初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
现在优质资源越来越贵,好的资源被无情的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编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制作人纷纷抱怨,大腕演员的片酬占据了总投资的一半甚至更多,这就极大压缩了电视剧的制作费,导致与演员片酬的倒挂。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一流编剧、顶级演员参演的作品,拍出来的效果却是二、三流的水平,难成经典。
二、收视对赌加速电视剧空心化,倒逼制作公司造假
从前段时间闭幕的电视节,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领域正在发生的一个重要现象:正剧进一步退潮,颜值剧全面抢滩。“不粘锅”成了采购的重要诉求,收视对赌是签约的基本条件。电视剧进一步架空化,走火入魔成了普遍现象。
现在媒体竞争环境可以用惨烈两字来形容,除前列的卫视外,电视台广告收入节节下滑,收视率是命根子,现在卫视每年播20多部剧,每一部都输不起,电视台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自信。而为了保障所谓的高收视率,提高广告收益,就不乏有电视台在收视率上做手脚。也因此,很多电视台也开始跟电视剧的出品方签“收视承诺”,共同分担风险。
当一个电视剧在销售的时候就必须签下收视点和收视排名的时候,可想而知,制作发行公司必然要尽一切可能和力量去完成这个目标,播出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成功用价格杠杆把制作发行公司拖下水,于是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和最后的收视结果就渐行渐远了,制作公司拿什么去跟质量死磕?“功夫在诗外”就被今天活用在这里了。势必将出现更多没品没质的电视剧,却有着高高飘红的收视成绩。对于收视对赌,慈文传媒的董事长马中骏就叫苦不迭,直言这是“逼良为娼”的节奏。
三、综艺圈变电影圈,明星片酬高“恶果”初现
在即将开打的第三季度暑期档综艺战中,有黄渤、孙红雷领衔的《极限挑战》;范冰冰、李晨、吴亦凡领衔的《挑战者联盟》;那英、周杰伦、汪峰坐镇的《中国好声音》以及刘烨、胡军蓝宇CP携手的《爸爸去哪儿3》,这样激烈的竞争场面,恐怕在电影圈中都见所未见,然而这却发生在了综艺圈。
现在制作方一方面在抱怨明星片酬高,另一方面又还是愿意砸钱请明星。这种局面究竟如何造成的?一位参与节目招商的制作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在业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PPT之神”,指的就是像范冰冰、鹿晗等这些有号召力、有表现力的明星,都是大家想要的。所以每个节目方案的PPT上都会出现这些人,但其实这些人都很难请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现在一档节目如果没有影响力大的明星,连招商都困难,卖给平台也不会有人要的。所以大家自然都要砸钱请明星。
目前而言,一般中等体量的综艺节目,明星的酬劳会占到整个节目制作费用的40-50%,而大体量的节目明星的费用往往占到50%以上。为了大牌的加盟制作方降低制作费用,这是明星高片酬对制作结果最直接的影响。因为预算都是有限的,最终要考虑到营收。而且大价钱用在明星身上,但明星是否有好的表现也未可知,这提高了成本风险。
四、综艺假繁荣,“裸奔”节目折射市场泡沫
明眼的业内人可能会注意到最近中国综艺节目领域一些危险的信号。曾经高调宣传为年度巨制级作品的江苏卫视《前往世界的尽头》没有品牌冠名。东方卫视播出的集结各路喜剧明星的《欢乐喜剧人》没有品牌冠名。此前北京卫视播出的《音乐大师课》也曾“裸奔”多期。这些准一线卫视的年度大型综艺节目都是制播分离的项目,它们的“裸奔”对于操盘的社会公司是噩耗,对于业界也是值得深思的警钟。
近几年,随着《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现象级节目的出现,综艺节目界吸引了资本界的目光,很多业内外资本开始涌入电视综艺节目领域,制播分离项目越来越多,但看似繁荣的背后,对于社会公司而言,实则隐藏着巨大的挑战。
很多节目因为承受不起而望“星”兴叹。曾经在广告招商时宣传赵薇、冯绍峰将参加的《前往世界的尽头》最终只用得起大张伟等二线明星。投资方在发布会时公开吐槽“好多明星都按天拿钱,我们一集拍9天付不起,做节目的,现在都为明星打工。”而残酷的现实是,很多赞助商是基于明星阵容的“咖度”来决定是否投放。江湖传言《欢乐喜剧人》原本有冠名商,但冠名商要求有黄渤参加才投,不幸的是,黄渤去了或许报价更高的《极限挑战》。
五、节目制作基本靠“引进”,原创性匮乏
今年各大卫视播出的真人秀已火爆荧屏,《奔跑吧,兄弟2》《我们相爱吧》《花儿与少年2》《真正男子汉》等节目,热度横扫电视荧屏和网络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引发关注热潮的节目,多为引进海外模式,“洋节目”备受追捧的背后,国内综艺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
2013年在业界被称为“版权引进年”。当年各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节目多达56档,引得广电总局当年10月即下发限制政策:要求每家卫视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然而,各大卫视对海外模式如火的热情并未被限制政策浇灭,反而愈演愈烈。只是以“联合制作”的名义替代了“引进境外版权”,摇身一变成为“混血综艺”,打了政策的“擦边球”。
2015年的中国电视行业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风风火火地走完了上半年的历程,回首这半年来,电视圈依然乱象丛生,电视剧的创作、发行及编播格局发生颠覆性改观,晚间电视荧屏出现综艺热电视剧冷的怪相,电视行业格局的震荡和变动不止。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拜金价值观无孔不如地渗入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逐步沦为以逗乐观众为终极目标的创作。重口味、缺乏内涵的作品大行其道,成为吸金利器,随着商业化生产流水线化,电视剧收视和电影票房找到了肯德基的“鸡翅速成”大法。
在此,本文罗列了中国电视业发展过程中的八大病态,作为警醒。
一、七成电视剧收视不及格,制作费与演员片酬配比倒挂
2015年,由于实施一剧两星政策,卫视晚间电视剧播出体量有所减少,但在上半年播出的电视剧中,绝大多数也收视奇低,成为“炮灰”。根据CSM50城数据,收视率超过2%的只有一部跨年播出的《武媚娘传奇》,收视率超过1%的少之又少,且大多集中在湖南卫视的独播剧中。而70%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低于0.5%,属于不及格。
造成这样的结果,不能仅仅归咎于一剧两星政策,而是因为,电视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在资本的驱动下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当初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
现在优质资源越来越贵,好的资源被无情的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编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制作人纷纷抱怨,大腕演员的片酬占据了总投资的一半甚至更多,这就极大压缩了电视剧的制作费,导致与演员片酬的倒挂。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一流编剧、顶级演员参演的作品,拍出来的效果却是二、三流的水平,难成经典。
二、收视对赌加速电视剧空心化,倒逼制作公司造假
从前段时间闭幕的电视节,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领域正在发生的一个重要现象:正剧进一步退潮,颜值剧全面抢滩。“不粘锅”成了采购的重要诉求,收视对赌是签约的基本条件。电视剧进一步架空化,走火入魔成了普遍现象。
现在媒体竞争环境可以用惨烈两字来形容,除前列的卫视外,电视台广告收入节节下滑,收视率是命根子,现在卫视每年播20多部剧,每一部都输不起,电视台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自信。而为了保障所谓的高收视率,提高广告收益,就不乏有电视台在收视率上做手脚。也因此,很多电视台也开始跟电视剧的出品方签“收视承诺”,共同分担风险。
当一个电视剧在销售的时候就必须签下收视点和收视排名的时候,可想而知,制作发行公司必然要尽一切可能和力量去完成这个目标,播出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成功用价格杠杆把制作发行公司拖下水,于是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和最后的收视结果就渐行渐远了,制作公司拿什么去跟质量死磕?“功夫在诗外”就被今天活用在这里了。势必将出现更多没品没质的电视剧,却有着高高飘红的收视成绩。对于收视对赌,慈文传媒的董事长马中骏就叫苦不迭,直言这是“逼良为娼”的节奏。
三、综艺圈变电影圈,明星片酬高“恶果”初现
在即将开打的第三季度暑期档综艺战中,有黄渤、孙红雷领衔的《极限挑战》;范冰冰、李晨、吴亦凡领衔的《挑战者联盟》;那英、周杰伦、汪峰坐镇的《中国好声音》以及刘烨、胡军蓝宇CP携手的《爸爸去哪儿3》,这样激烈的竞争场面,恐怕在电影圈中都见所未见,然而这却发生在了综艺圈。
现在制作方一方面在抱怨明星片酬高,另一方面又还是愿意砸钱请明星。这种局面究竟如何造成的?一位参与节目招商的制作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在业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PPT之神”,指的就是像范冰冰、鹿晗等这些有号召力、有表现力的明星,都是大家想要的。所以每个节目方案的PPT上都会出现这些人,但其实这些人都很难请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现在一档节目如果没有影响力大的明星,连招商都困难,卖给平台也不会有人要的。所以大家自然都要砸钱请明星。
目前而言,一般中等体量的综艺节目,明星的酬劳会占到整个节目制作费用的40-50%,而大体量的节目明星的费用往往占到50%以上。为了大牌的加盟制作方降低制作费用,这是明星高片酬对制作结果最直接的影响。因为预算都是有限的,最终要考虑到营收。而且大价钱用在明星身上,但明星是否有好的表现也未可知,这提高了成本风险。
四、综艺假繁荣,“裸奔”节目折射市场泡沫
明眼的业内人可能会注意到最近中国综艺节目领域一些危险的信号。曾经高调宣传为年度巨制级作品的江苏卫视《前往世界的尽头》没有品牌冠名。东方卫视播出的集结各路喜剧明星的《欢乐喜剧人》没有品牌冠名。此前北京卫视播出的《音乐大师课》也曾“裸奔”多期。这些准一线卫视的年度大型综艺节目都是制播分离的项目,它们的“裸奔”对于操盘的社会公司是噩耗,对于业界也是值得深思的警钟。
近几年,随着《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现象级节目的出现,综艺节目界吸引了资本界的目光,很多业内外资本开始涌入电视综艺节目领域,制播分离项目越来越多,但看似繁荣的背后,对于社会公司而言,实则隐藏着巨大的挑战。
很多节目因为承受不起而望“星”兴叹。曾经在广告招商时宣传赵薇、冯绍峰将参加的《前往世界的尽头》最终只用得起大张伟等二线明星。投资方在发布会时公开吐槽“好多明星都按天拿钱,我们一集拍9天付不起,做节目的,现在都为明星打工。”而残酷的现实是,很多赞助商是基于明星阵容的“咖度”来决定是否投放。江湖传言《欢乐喜剧人》原本有冠名商,但冠名商要求有黄渤参加才投,不幸的是,黄渤去了或许报价更高的《极限挑战》。
五、节目制作基本靠“引进”,原创性匮乏
今年各大卫视播出的真人秀已火爆荧屏,《奔跑吧,兄弟2》《我们相爱吧》《花儿与少年2》《真正男子汉》等节目,热度横扫电视荧屏和网络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引发关注热潮的节目,多为引进海外模式,“洋节目”备受追捧的背后,国内综艺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
2013年在业界被称为“版权引进年”。当年各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节目多达56档,引得广电总局当年10月即下发限制政策:要求每家卫视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然而,各大卫视对海外模式如火的热情并未被限制政策浇灭,反而愈演愈烈。只是以“联合制作”的名义替代了“引进境外版权”,摇身一变成为“混血综艺”,打了政策的“擦边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