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电总局清盘中广传播运营的CMMB业务的消息在业界引起一片哗然。有知情人表示,关闭CMMB是迟早的事;而不知情的人问,为何投资100多亿元的项目,最后竟是如此结局?
之所以将CMMB的发展过程定义成一个“闹剧”,是因为从始至终,从主管部门到运营方,各方都是从“一己之利”出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说话,导致这一投资100亿元的项目以清盘的方式宣告结束,而最终损失的是国家利益(CMMB自开始运营以来,基本靠国家财政补贴)。
那么,CMMB为什么失败了,谁来负责任?
我认为,CMMB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先要归责于主管部门的“利己主义”和“任性而为”。成势于2008年的CMMB,可以说是广电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推出的一个“巨大成就”。从一开始,CMMB就饱受争议:从最初的标准之争,到后来的商业模式,几乎无人看好,但最后还是“霸王硬上弓”。比如,当初发展移动电视时,有T-MMB和CMMB两个标准可以选择,T-MMB更为成熟,但广电总局最终选择了CMMB标准。广电总局强行推出CMMB,尽管打着“为了组建新的媒体传播形式”,但业界都清楚,广电总局是为了与工信部争夺手机电视国家标准。除此之外,广电总局也是为了保住700MHz频段。
在CMMB发展的高光时期,大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借助国家主导的“奥运工程”之利,CMMB在全国37个城市落地建网。此后,中广传播又与中国移动、一汽合作,开始CMMB的产业化之路。到2011年底,CMMB迎来了发展中的顶峰:终端用户数超过3500万,付费用户数超过1600万户。但此后,CMMB用户增速缓慢,出现瓶颈。
为什么出现瓶颈?问题之一就在于CMMB的制式缺陷。CMMB是推送式的广播制式,限于移动终端手持性与回传方式的限制,几乎无法做到互动、点播等,这直接导致了后期用户体验不佳,对用户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问题之二便是内容匮乏。内容少的原因一方面是CMMB系统因为技术原因可设置的频道数量有限,很多电视频道无法落地;另一方面是CMMB当时只能将电视节目被动地推送给用户,用户所能选择的内容过少。问题之三在于CMMB“天地一体”的技术体制和方案根本就是一个“幌子”,作为广电总局下属的企业,中广传播的实力既无法实现卫星的覆盖,又无力承建全国地面网络,仅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如何组建运营这样一张大网?
CMMB失败的原因之二,在于经营者的短视和无能。如果说广电总局为行业利益将CMMB强扶上马还情有可原,那么CMMB的运营方,中广传播在CMMB运营过程中的短视和无能则让人感叹,拿着国家资源,又有国家财政补贴,依然打出了一手“臭牌”。以与中国移动合作为例,看似“傍上”了中国移动这个“大款”,实则堵死了CMMB全面布局的机会,屏蔽了另两大运营商的用户资源,使CMMB的影响力大打折扣,未能形成规模市场效应。
这种短视的行为,自CMMB问世就一直伴随其左右。用今天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讲,广电系真是缺少互联网思维,没有分享合作的基因。如果当初,广电部门不一意孤行,选T-MMB(当时已成为手机电视国家标准)而非“行标”CMMB,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是多大的市场空间?广电的优势在于内容,而非在建网运营,如今非舍弃自己长项而选择短项,焉有不败的道理?
如今CMMB终于被清盘了,广电部门用了10年的时间证明自己当初的决策是错误的。但这个教训他们吸取了吗?推而广之,在其它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否也有这样的教训,都吸取改正了吗?让市场说了算,这样的口号我们提了多少年,但一遇到部门利益,市场就说了不算。CMMB的失败,但愿能敲醒一些行业主管部门,一味地用行政意志支配市场,其最终的结果会被市场“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