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将一个300英寸的“巨幕”,背在包里就走呢?电视固然做不到,但投影却可以。
大家都知道,人类是“视听”动物,通过视觉与听觉来接收外界的主要信息,五感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眼睛能够带来的信息最为丰富多彩,想完全满足这个器官的苛刻要求,其实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是没法达到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技术的更迭与进步,无限接近这个阈值。
要想获得完美的家中观影体验,一台好电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影响观看体验的最大因素呢?答案当然就是“大屏”与“高画质”,大屏自然就是屏幕本身的尺寸,高画质自然就是还依然在誓死履行“摩尔定律”的屏幕分辨率,去年主流的55英寸到今年主流的65英寸,4K到未来的8K,“更大,更清晰”一直都是电视产品所履行的主基调。
“大”可能并不是电视所擅长的:
一款电视产品在被设计之初,从产品属性上来讲,根本不需要考虑到便携这个因素,因为实体尺寸的支撑,越大的屏幕会直接导致产品的体积也越来越大,众所周知,前段时间王思聪购买了一台100英寸的索尼电视,价值高达50万,那300英寸又需要多少钱呢?这目前可能还没人能回答,因为液晶目前还无法切出如此大的面板。而你又有没有想过,将一个300英寸的“巨幕”,背在包里就走呢?电视固然做不到,但投影却可以。
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近些年在市场上鏖战火热的微投产品,从他们身上得到300英寸的画面,你只需要付出不到3000元,如此大的回报比,诸位有没有心动?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崛起于去年的“微投”究竟会有怎样的神奇效果?
别让边框束缚你:
当你在家看电视的时候,是否有想过一个问题?“如何让家中的电视带来媲美电影院的效果”,超大银幕带给我们的震撼观感,永远是电视无法替代的。除了画面的尺寸,投影技术还有怎样的优点呢?
从电视这种产品中,我们能够获得的视觉体验,是存在一个“界限”的,从技术角度上来看,面板切割的尺寸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变量”的定值,而边框同时给使用者带来的束缚感,也是影响电视画面的重要因素。而投影技术就不存在这个“缺点”。
投影技术产品,直接将画面投射在墙上就能进行显示,与电视的屏幕不同,没有面板结构,也就不需要边框来隐藏电缆线路与面板边缘死角区域,正如上图所示,实际画面等大的情况下,左边没有边框的画面观感上来看是要比右边画面更大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视差效应,但是能给用户的体验感提升,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投影技术打破边框的束缚的意义更在于,画面的大小可调节,能够通过投影设备与被投射物的距离,来调节画面的大小,就能适应更多的居家环境与办公环境。前面说了很多关于微投产品在画面方面的优势,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些产品本身。
便携式真的如此重要吗?
如今说的“微投”跟传统投影机其实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以往我们对投影机产品的印象,一般是以办公设备居多,而今天提到的“微投”,却是真真正正为了影音娱乐而生,应对家庭娱乐的全新产品类型,而且是一种真正高度集成化的产品。
现在市场上受到受欢迎程度最高的微投产品,例如:极米无屏电视、微鲸F1、坚果等产品,都具备了音响功能与互联网影视资源。具备显示能力,发声能力,与连上WIFI就能随便看的互联网节目资源,这就是一个影音视听所需要的全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屏幕,所以体积非常小!
因为高度的集成化,与本身产品无需屏幕就能播放的特性,微投与电视从产品塑造的开始阶段,就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当然,促成微投便携特性的原因,也不仅如此,更多硬性因素,存在于技术层面。
投影技术与光的关系,一定是密切不可分的,那么发光源就是投影产品的核心技术,要知道,投影技术的出现要早于电视技术(如早期的手摇胶片放映机),而发光源在如此长时间的演变中,发生的进化与液晶等技术相比起来,却要慢的太多太多。这其中有关于便携性的演变,就发生在近几年LED光源的问世之后。
LED光源与在它之前的灯泡光源的最大区别,就是其体积与寿命,光源体积是便携化最重要的属性,而寿命则是家用化最重要的属性,在投影机产品出现的早期阶段,以灯泡作为光源,通电后的高热量及灯丝老化等原因,造成光源亮度衰减十分严重,而LED(发光二极管)出现之后,热量降低同时寿命也随之增加,一般到达3万小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稳定的物理特性,让其光源的亮度衰减幅度也大大的降低了。当然还有催生微投产品出现的重要因素:体积。
投影机中最重要的结构光源部分变小,意味着本身产品体积的缩小,同时产品内部也能装下更多东西,例如音响,再例如电池,这也使得市面上很多的投影产品,已经具备了脱离电源独立工作的能力,更好的延展了微投产品的作用,出门跟朋友来一场野外“轰趴”,带上这样一台投影机,就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影音娱乐需要,简直就是神器。
微投的便携性,或许并不只体现在“身材”上,内在的轻量化,能给我们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感。
数字化、智能化让一切变得更简单:
我们先来对传统投影产品与“微投”产品真正的划分开。究竟什么是“微投”,它与传统投影的区别在哪?可能诸位会有很多疑问,二者在技术属性上出自同源,为何要将其区分开?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产品定位。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传统投影一般以服务工作场景为主,而独立进行影音娱乐的能力几乎为零。微投则不一样,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微投产品能在完全独立进行影音娱乐的同时,在智能系统的支持下,还能兼顾服务于工作场景。
微投产品高度融合互联网模式与文化,在自身操作系统体验上的琢磨,是传统投影无法比拟的。那是否智能系统就是微投产品与传统投影之间的最大区别呢?难道传统投影产品上就不能搭载智能系统么?
其实关于传统投影产品不搭载智能系统这个问题,非常容易理解,传统投影与智能微投不同,重点服务于工作场景的产品定位,使得传统投影功能相对较为单一,并且同时这种单一的功能是够用的,能够节省出更多的成本用作硬件性能。
其中将微投归纳在投影产品门类中并不恰当,更倾向于它是一种高度集成化,智能化,从诞生之初便为了影音娱乐而生,与电视产品相似的东西,而许多微投的厂商似乎也十分愿意像电视产品靠拢,从厂商的态度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微投的野心并不止步于“投影机”这一个领域。而是要“干掉”电视产品,占领大屏影音市场。
我们当然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种类的产品,微投的优点自然数不胜数,当然它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那现阶段微投产品还存在哪些缺陷?实现微投霸占影音市场,从技术上还需要哪些改进?
亮度、画质,智能微投难以言说的伤:
前面也说过,催生微投产品诞生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光源的变革,不可否认的是,LED作为投影技术的光源的确很优秀,带来更小发热量与体积的同时还具有更高寿命的优点,让微投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光源本身的亮度缺陷,却是微投产品的一个致命伤。
以高压汞灯等光源为主的传统大体积投影,官标数据能够达到3000流明以上,实际投射画面的亮度也在300-400流明左右,而以LED作为投影光源的微投产品,官标数据在1200流明左右,实际能带来的画面亮度,能达到150流明左右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至于为什么提及官标数据,很好理解,厂商自己都不敢吹出来的噱头,自然产品在此项数值上能够带来的亮度也十分有限。
由于投影的反射显示特性,光束在传播过程中就会因距离衰减,不像液晶屏幕、OLED屏幕本身具备发光能力,所以亮度的保有性较高。亮度不足的特性,使得几乎没有哪款微投产品,能在天光大亮的情况下使用,事实上,传统投影能达到这样效果的也并不多。能与“太阳肩并肩”的或许只有工业级投影。
在画质方面,投影机是永远无法与电视相比的,在投影机内部的色轮及色片的画质虽然可以提升,但是光束在幕布上的漫反射现象,却会让画质降低,在这个4K电视横行的阶段,售价为3000元以下的投影产品,在分辨率及色彩方面很难与电视抗衡,好在它胜于尺寸。
但尺寸过大,分辨率却跟不上,这就又带来了画面颗粒感过强的问题,但由于投影画面是通过反射存在的,且画面较为柔和,所以并不用担心伤害眼睛。
在高度智能化、集成化的今天,在影音娱乐方面,微投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体积、音响、片源,三位一体的产品属性,将微投产品打造成了一种具有颠覆意义的产品,在众多优点的衬托下,其实微投产品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微投与传统投影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电视和互联网品牌电视,之间的关系是何其的相似,互联网电视出现后,集成的互联网资源与系统就是其最大的优势,而今天微投似乎也是如此,变革性的产品问世之初,性能与产品机制上的问题也会被逐渐放大,但由于市场的火热,势必会引起厂商们的进一步关注,甚至是投入更大的经历展开研发。届时,微投产品一定会变得更加优秀。
现在的微投产品都搭载有UI系统,可完美识别APK文件安装,除去本身应用商店的内容,我们常规的外接应用拓展还可通过当贝市场完成,带来更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